师德师风丨 “学人”马经义
他是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博雅精舍”书院里的灵魂。如果没有青年学者马经义那盏学术的明灯,这个书院就像如今民国“新儒家”马一浮先生的“复性书院”、梁漱溟先生的“勉仁书院”,就仅仅是个“景点”、“遗产”了。
是马经义这个青年红学家,将一部中华经典《红楼梦》当做当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工具,为学院师生、社会民众推开一扇中国文化经典修习之窗,无论你站在哪个方位,都可以从中汲取到中华文明的滋养,学习到崭新明了的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方法.
红楼梦萦,羁绊一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首并不怎么顺口的《葬花吟》,马经义三岁便能成诵,倒不是因为神童般超凡的智商,而是受益于苦心孤诣的父亲。
马经义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作为眼科专家的父亲承袭的教育理念就是:除了学医,还要学习经典古籍,重视传统文化,尤其要读红楼梦。于是,马经义从小就把红楼梦中的诗文当儿歌背,未解其意地一股脑刻录在海绵般的记忆中。幼时的他并未曾意识到,这些诗文的出处——中华经典著作《红楼梦》正与他结下一辈子的不解之缘,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
背“儿歌”成为马经义的最大特长,陪伴他走过一段孤独中跌跌撞撞成长的岁月。到了初中,便开始通读《红楼梦》原著以至八遍,并在父亲的要求下定期汇报读书心得。当逐渐晓事,他知道了“红学”的存在,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竟是华夏三大显学之首,是一门博大的学问,更忍不住长期沉迷其中,认真学习了《红楼梦新证》、《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辩》、《石头记探佚》等十余种红楼学术著作。
1997年,还是高中生的马经义在绵阳日报上以《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小人物质疑大权威——中学生马经义提出<红楼梦>梦式结尾法》为题,隆重推出红学文章——红楼梦的梦式结尾法。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篇还很稚嫩的学术文章竟引起了文化界、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到了大学,马经义便借助学生会主席的身份在成都各大高校进行友谊联络,同时拉开了近百场红学演讲的序幕,其间,他不断梳理和补充完善着自己的学术理论框架。2001年12月,马经义受邀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做公开讲座《红楼梦的梦式结尾法》。这次开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更多人认识了大学生红学爱好者马经义,来自特别听众的建议更为他今后深研红学指出一条明路:要构建学术体系,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书。
于是2002年春节,马经义开始了第一部书《红楼梦的梦幻结构说》的撰写。从红学研究的角度而言,这本书的意义在于让他第一次完整而严密的构建了自己的同学知识体系。正因为这本书,马经义被成都一所高校看重,从此走上了教育工作者的道路。而他的著书立说事业一旦开始便停不下来,以平均两年出版一部书的节奏一直持续到今天。
传承传播,惠及民众
2005年8月马经义出版了第二部书《梦的痕迹》,再次补充并延续了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前后两本专著的写作,让他深深地感受到,学术不是死的,它可以让一个人思想丰富,生活绚烂,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可以让一个人找到存在的价值。于是马经义暗自发誓,为了红学研究,可以放弃一切,正因为这个誓言,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红学研究上,查阅红楼文献,阅读各类红学书籍,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当然,他也乐在其中,没有丝毫的倦怠与不适。
2005年复旦大学教授陈维昭《红学通史》出版,对马经义的思考模式和学术体系形成的影响最为深远。受到启发,2005年马经义开始撰写《中国红学概论》,开始对红学史进行其视野下的归纳总结。
这本书的创作和出版过程并不轻松,用他的话说,叫“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绝交友,断痴情,清六欲。”除了工作,每天平均是六七小时的写作时间。几乎没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甚至落下了严重的腰肌劳损。
2008年12月,61万字的《中国红学概论》分上下两册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红学界的高度关注,同时社会度关注度与日俱增,马经义也因此正式加入中国红楼梦学会。
“学者也好学术也罢,终极意义都是要惠及民众。”马经义认为,因为自己与《红楼梦》的缘分,将《红楼梦》作为载体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天经地义的选择。
学术的大众推广任重而道远,马经义曾在国内多所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开设红学讲座,上至川大、科大、中科院,下至一般小学,已有大小上千场讲座,至今还在金沙图书馆定期开讲。因其独特的演讲风格深受听众好评,为红楼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这还远远不够,讲座的受众面太窄,且听众零散,使得文化传承的效果有限。马经义认为:文化的传承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最好的方式是把文化的理念以各种方式浸润到人们的身心里面,真正有意识地知道这个基因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博大精深的红学研究,该如何去惠及民众?民众又在哪里?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马经义却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来寻找答案。
活化经典,滋养生命
“学术所惠及的民众需要聚焦,而不是所谓的芸芸众生。惠及的方式千差万别,选择的依据却需要立足于自己的身份与职业。后来我发现,民众其实就在我的身边,他们应该是我朝夕相处的学生。而惠及的最好的实现途径是将它建设成课,脚踏实地地建课,把它做精做透。”
2013年9月,马经义与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结缘,正式迈开了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的步伐。
马经义刚来到标榜学院,主要讲授管理学专业课程。在讲授管理学原理时,总会运用红楼梦中的故事去解释管理的一般职能,而且学生们极有兴趣,于是他产生一个念头,能否专门申请一个课题,以红楼梦为案例平台,去诠释管理学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指挥的基本职能呢?后来,他向学院学术委员会提交了名为“《红楼梦》作为‘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案例研究”的课题。
课题申辩申报答辩会上,学术委员会们的意见并不统一,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创新,可以开辟出案例教学的新思路。反对者却认为,这种嫁接的意义还需要探讨,更重要是推广的可能性极小,其案例教学的实施难度太大。面对各种声音,马经义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课题系统而完整的梳理,并构建起来。
2015年3月,该课题成果诞生,专著《从红学到管理学》出版,其中多篇文章陆续被新浪首页推荐,当年点击阅览次数累计30余万次。该课题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后,效果明显,深受学生好评。之后,红楼红学与管理学结合教学的新思路被绵阳晚报、北方文学、新浪网等媒体平台相继报道。2016年,该课题成果获得四川省高职教育研究中心首届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于是马经义越发肯定了自己的思路:红楼梦有着深刻的时代性和超强的现代性,它既打上了过去那个年代方方面面的印记,又对现代社会有一种切入能力。我们可以将红楼梦作为平台去诠释自己想诠释的东西。正如红学家孙伟科先生所说,红学可以成为应用之学。在此理念下,他将红学研究用于教学实践,并拓展开去,与现代信息化相结合,又完成了红楼梦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与体系研究等课题,且成果丰硕。
随着以《红楼梦》为平台的“通晓文化,融通专业”课程建设核心思想形成,2018年,为落实推进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马经义开始撰写《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教材《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该书在2020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本结合视频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互联网+”立体化教材。教材本着“通晓文化,融通专业”的理念,旨在以赏析红楼文本为出发点,系统梳理《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与渊源,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衣、食、住、行、思的生活样态,进而理解中华本源文化的意蕴之美。
而在此之前,马经义已经开始在第二课堂开设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将信息化教学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现在一直都在提倡课程信息化,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一直是一字一句口口相传的话,传承力度还是太小了。我目前做的微课,不仅可以作为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面向普通民众,叫做‘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这是一个视频资源库。”
微课《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看导演的职能》,荣获2015年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四川省赛区二等奖。在国家级教学名师李学锋教授的亲自指导之下参赛的信息化课程《中国古典名著的读法——以<红楼梦>为例》,荣获2016年四川省信息化课堂教学一等奖,同年12月,该课程又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课程教学大赛一等奖。“这个课程就是讲中国最最传统的东西,但是是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思维来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为建设微课资源库,马经义几乎投入了所有的周末休息时间。目前建成的资源库,共24个系列270集,包括章节视频课25讲,1000余分钟;主题视频课16讲,1000余分钟;红楼音频课60集,800余分钟,已持续建设了三年多。
“我的小目标是300集,现在已经快达到了,中期目标500集,长期目标1000集,每年计划完成120集,这应该是目前最大的红楼梦立体化注译版资源库了。”在微课平台“经议红楼”上播放的视频资源,点击量已达到500多万人次,粉丝逾6万,作为一个以“红学”为垂直内容的学术账号,这个成绩已是相当可观。
春风化雨,广泽桃李
“博雅精舍”文溯阁,幽室轩窗,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究的处所,也是马经义的办公的处所。离文溯阁不远,就是常设“经义讲堂”的文津阁,颇有旧时私塾的风格。
“我是2003年踏上讲台的,现在已经整整十八年了。我从小就喜欢当老师,没有改变过,这种热爱是无法言表的。”在学校里,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小马哥”,而他开设的讲座经常爆满,可见他在学校的受欢迎程度。但马经义和学生相处还是秉持着一点小理念,他说孔子曾说过“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但是后面还有句很重要的话往往被人遗忘,“近则不逊远则怨”。师生如果走的太近,学生听课效果就会不好,但离太远又生疏了。“我会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可以有好的关系,但是在课堂上仍然要保证对课堂的尊重。”
在第二课堂上,马经义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出发点,他提出了一种阅读古代文学著作的方法,称为三层读法。第一层读名著故事,即要把纯粹的故事读懂;第二层叫读中国文化,读懂故事情节、人物和文化;第三层读哲学意蕴,“用经典激活生命,用生命激活经典”,这就是读小说的最高哲学层次。在人文素养课程开发中,他更是提出了三层三阶《红楼梦》视频课程建设框架,提出了“一心两通,三读四教”的课程建设模式,给教学和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当然,学生们很享受这样的上课形式,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传统文化,扩宽了知识视界。
为给其他专业的同学提供《红楼梦》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马经义利用休息时间向全院学生免费开设“约讲制”的“经义讲堂”,“只要有同学来约我,我就安排时间给大家开讲座,通常一次讲座会有二、三十个同学来听,目前已经开了上百讲。”他自己也能从这个活动中受益,“可以更多地了解各专业学生的需求,经常能够得到有价值的教学反馈,有助于不断完善整个人文素养课程的设计。”
2021年,马经义新著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研究》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中国第一部将《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进行开发与研究的专著,本书以行动导向为中心,分别研究了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在《红楼梦》课程中的运用。这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互联网思维下的经典原本进入课堂,将感性的作品经过理性的阐述,用以培养学生的一种美学能力。有了这样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以说,本书从理论层面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更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模式。而作为一名文化传承的使者,马经义充满了热情,一直在路上。
本心向学,矢志不渝
梅贻琦先生曾云:“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出生于80年代的马经义,像极了上世纪初群星璀璨时代的“大师”,低调,谦逊,有着丰厚学识和传统教养,骨子里又刻着文人的风雅和傲气。
马经义给自己的定位是“学人”,一位学习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立志要传承它的人。他在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研究》序言中,写道:“何为不惑?不是通晓了所有的学问,而是完全了解、认清了自己。可以本着心做事,守着情为人,循着礼交往。明白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也知晓自己的弱点与不足。可以在放弃中豁达,更能在选择之后坚持到底。”
“坚持”二字,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对于马经义来说,循着信仰和热忱传承传播红楼经典“惠及民众”的每一步都让他陶醉,甘于沉浸,于是他把它作为事业和生活本身,安于如此,乐在其中,维持着持续不变且始终如一的生活状态——“学人”的状态。
从发表第一篇红学文章算来,到如今已出版文学专著十部,公开发表红学文章70多篇,累计创作 400余万字。红楼梦三个字已经化成了一种生活色彩,融入了他的生命体系。而马经义所坚持建设的微课资源库,对《红楼梦》的普及与中国文化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赞曰:“解经之义可贵也。”
学术研究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以文化建成标榜,亦非一朝一夕之功。”马经义有着自己的的理念和执着,这条路无关名利,但求本心,知之乐之,即是最大的满足,为更远更深的“惠及”,“学人”马经义还将坚持努力,并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