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coverage 专题报道

对话基础文化教育丨秦佳梅:在职业教育的旷野上,点燃人文的烛火

当下,职业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承载着社会对“新”与“实”的热切期盼,一种根本性的叩问也愈发清晰:作为类型教育,它究竟要锻造怎样的技术人才?——是心怀理想、恪守信念,又深谙技术、敢于创新的时代产业生力军。这不仅是职教体系的核心课题,更是每一位职教教师肩头的重量。

新时代技术人才的画像,早已超越单一技能的藩篱。精湛的职业技术能力是基石,而坚实的职业素养,则关乎其能否行稳致远。这份素养的熔铸,离不开基础文化教育的深厚滋养。回望二十余年,我校人文与教育学院基础部的步履从未停歇——他们敏锐捕捉学情变迁与社会脉动,持续调整文化课程的经纬。这是一场漫长而坚韧的求索:如何在坚守育人初心的同时,让课程内容与时代同频共振,真正叩响年轻心灵?在秦佳梅和她的同行者看来,这本身便是一场关于教育价值与意义的深刻对话与跋涉。

汉族,九三学社社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教育经济及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教授。

现任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中文系主任、基础教育部主任,兼任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综合素质养成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及汉语教育。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主研各级科研、教改课题十余项。曾获得2015年全国信息化课堂教学大赛三等奖;2015年四川省信息化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017年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20年四川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021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四川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四川省教育厅职业院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家入库人员。

学生时代那些如灯塔般照亮她的师长身影,在她心中种下了“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的种子。这份源于师道传承的朴素初心,成为秦佳梅扎根职业教育这片土壤最深沉的养分。24年过去,秦佳梅早已从被照亮者,成为了照亮他人的那盏灯。

“职业院校的学生,学文化课有什么用?”这样的质疑,秦佳梅听得太多。面对不解,她援引哲学家冯友兰的理念作答:“教育需开设两类课程:使人‘成人’,与使人‘成某一种人文化课,正是锻造人格、使人‘成人’的根基。”她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这绝非空谈。秦佳梅的职教生涯,清晰地刻印着三次跨越。第一个十年,是破茧期。她带领人文与教育学院基础部团队,勇敢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大刀阔斧地重构教材体系。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价值观塑造、素养培育悄然融入课堂活动。“文化课如何真正融入职教血脉?这是我们当时日夜叩问的命题。”

第二个十年,是验证期。她将全部心力投入“通专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致力于让文化课与专业技能培养不再是“两张皮”,而是深度融合、相互滋养的有机体。十年磨一剑,成果斐然——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其文化课课程体系设计于2021年捧回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对这份坚守与创新的有力背书。

如今,她带领的团队进入专业建设深耕期。作为人文与教育学院的中文系创办者,她开设了中文与现当代文秘专业。这是她教育理念的具象化:将二十四年文化课育人的深厚积淀,注入专业的“职业基因”之中。在这里,“通专结合”不是口号,而是学生“德技并修”的日常实践

“坚持从来不易。”她坦言,嘴角漾开温煦的笑意,“但若问动力何在?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份热爱,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敬畏,更源于见证一个个年轻生命因“成人”教育而焕发光彩的喜悦。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汹涌而来,对语言文字工作乃至整个人文教育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质疑声四起:AI写作高效精准,中文专业的学生未来何在?面对这场“人文危机”,秦佳梅没有退却,反而带领中文系师生们展开了一场静水流深的“守卫战”。

在《基础写作》课堂上,流程被革新:学生构思提纲 → AI工具辅助生成初稿 → 人工深度修订、注入思考与情感,最终实现表达的升华。在文学鉴赏课上,AI被用作一面“照妖镜”,快速捕捉文本中的逻辑漏洞或表达瑕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反思,从而锤炼更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这场教学实验的核心,是她始终秉持的信念:“AI是字典般的工具,而文字的温度,永远源于人心。”

“在这个知识唾手可得的时代,储备已非关键,检索即可。”秦佳梅目光深邃,“我们更深层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品格,用深厚的人文底蕴去驾驭日新月异的技术。”她笃信,唯有如此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与新技术抗衡,而非被其取代”。中文系,在这场守卫战中,正努力成为守护“文字体温”和“思想深度”的堡垒。

中文系成立仅一年,两个新专业也才培养出两届毕业生。面对“答卷”尚新的现状,秦佳梅的规划清晰而从容。

她将继续深化“通专结合”,将二十四年文化课育人的精髓,更深层地注入专业建设的骨髓。拓宽校企合作渠道,让学生深入企业真实场景实践,积累宝贵的“一线经验”,避免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她着眼于培育学生的职业后劲。“职业教育,不能只盯着起跑线上的速度。”她强调,“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持续发展的‘续航力’和未来职业生涯的‘爆发力’。”

在技术狂奔、效率至上的时代洪流中

秦佳梅教授如同一位沉静的耕耘者

在职业教育的旷野上执着地点燃着人文的烛火

她以师者的初心为灯,以创新的锐气为刃

陪伴和引领着一代代年轻学子

在掌握安身之技的同时,更寻求立命之本

她二十四年坚守

是对“立德树人”最深沉、最绵长的诠释——

  教育,终究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是在时代变迁的迷雾中

  守护那份让人之所以为人的温度与光芒

首页 联系咨询 带图分享 标榜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