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学院多举措做好心理健康工作
自 2024 年 5 月建站以来,艺术与设计学院心理辅导站在学校党委的统筹部署和学院党总支的具体指导下,以“党建引领 + 心理育人”为核心理念,紧扣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筑牢育人根基、艺术疗愈赋能心理健康”的特色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建引领强根基,构建心理育人新格局
学院党总支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纳入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成立由党总支陶磊书记牵头的心理辅导站建设领导小组,构建“总支统筹、支部落实、党员示范、全员参与”的四级联动机制。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先锋岗创建等形式,组织党员教师带头参与心理辅导站建设,全年累计开展党建与心理健康融合专题学习 16 场次。同时,创新构建“党建 + 心理”双融双促模式,将心理辅导纳入学院“三全育人”体系,与社会实践项目、服务团队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党建引领、艺术为媒、全员协同”的心理育人生态。
艺术赋能心理健康,提升学生心理韧性
首先,创新艺术疗愈形式,打造特色品牌栏目。依托艺术专业优势,学院开发了“艺术 + 心理”融合活动,打造了多个特色品牌栏目。其中,“阳光心理十分钟”栏目每周一期,创新构建“微讲座 + 多媒体”心理健康传播矩阵,通过动态影像 + 交互体验的多模态科普形式,系统传播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核心心理常识。全年已开展活动 16 期,实现“周周有主题、月月有特色”。此外,学院还组织了以“消弭偏见,拥抱星辰”为主题的心理情景剧展演,通过鲜活的情景展现与细腻的表演呈现,引导同学们走进心理问题的幽微世界,帮助他们以坦然之心直面自我内心,正视潜藏在心底的心理困扰。
其次,深化心理测评与干预,筑牢心理健康防线。学院本年度系统推进心理健康精准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通过“科学测评 – 分类干预 – 动态跟踪”三维联动机制筑牢心理安全防线。一方面,完成全院 4692 名学生人格心理特征测评,运用 MMPI、九型人格等量表建立动态心理数据库,实现测评覆盖率 100%。创新构建“四色预警”分类体系(红、橙、黄、绿),产出《学生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指南》等工具包,累计为辅导员提供针对性帮扶方案建议 173 项,有效解决学生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典型问题。另一方面,规范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146 人次,依托智慧标榜心理健康平台实施精准心理评估,经科学测评筛选出需重点关注学生群体 31 人(其中伴发重度心理症状者 13 人)。针对上述群体建立标准化“一人一策”个体心理干预档案,创新整合正念认知疗法和艺术心理治疗等多元化技术路径开展干预工作。经系统追踪评估,所有干预对象情绪状态均呈现显著性改善,其不良心理症状获得有效缓解,且均明确表示有持续接受专业心理支持的意愿。此外,组建由学院辅导员为核心成员的“阳光心理护航小组”,通过建立重点学生动态监测台账,实施“一人一月一随访”工作机制,实现心理高风险学生群体月度跟踪服务覆盖率 100%。
积极投身社会服务,提高学校社会美誉度
2024 年 5 月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四川省妇联“建设法治四川 巾帼在行动”“巾帼普法乡村行”专项行动号召,组建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深入川内 21 个市州,累计开展基层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26 场,惠及基层干部、乡村教师及留守家庭等群体超万人次。活动通过“情景案例 + 互动教学 + 心理测评”三维模式,创新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妇女维权、家庭教育等普法场景。我校心理健康教师获聘“四川省妇联心理健康宣讲团队”专家团成员。活动成效获四川省妇联书面致函肯定,认为我校实践“为妇女干部、妇女群众及学校师生、家长赋能,助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一年来,艺术与设计学院心理辅导站以党建为引领,以艺术为纽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心理育人之路。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为践行学校“以美与健康提升人的生命品质”的办学理念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