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艺术与设计学院心理辅导站为教师定制多感官睡眠健康讲座
自新学期开学以来,因学生管理工作强度激增,部分教师群体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现象,表现为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碎片化、伴有多梦等典型特征。时值春分节气,为系统性干预这一问题,切实保障教师心理健康,3月20日下午,艺术与设计学院心理辅导站面向学工办教师开展了一场题为“五感唤醒:艺术与科学共筑教师睡眠新生态”的专题健康讲座。通过融合艺术疗愈理念,从嗅觉、视觉、听觉、感知觉等多维度解码睡眠密码,为教师群体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睡眠优化方案。
嗅觉解压:柑橘类香气激活神经递质平衡
- 气味分子“闯关”大脑
柑橘类水果(橙子、柠檬、金桔、葡萄柚等)香气中的活性成分通过鼻腔里的嗅觉受体(类似“气味感应器”)进入大脑,直接作用于海马体(记忆仓库)和杏仁核(情绪管家),启动放松程序。
- 神经递质“接力赛”
GABA分泌后,与神经元上的GABA受体结合,如同按下“静音键”,抑制大脑过度兴奋;同时激活θ波(深度放松脑电波),为入睡奠定基础。
- 长期改善睡眠质量
持续嗅闻这类香氛,还能增强前额叶皮层的调控能力,帮助教师应对工作压力时更从容,逐步形成良性睡眠循环。
视觉调适:纪录片光影重构生物节律
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解析奥斯卡提名导演罗恩·弗里克的纪录片《轮回》《天地玄黄》,揭示自然光线与色彩是调节睡眠的重要因素。
- 色彩的睡眠暗示
纪录片中大量运用的暖色调(如橙、黄)与自然光色温相似,能同步激活大脑边缘系统的放松反应。实验表明,观众持续观看此类画面30分钟,视觉疲劳的缓解可有效诱导睡意。
- 职业场景适配方案
针对教师长时间用眼的特点,讲座特别推荐“碎片化光疗法”:午休时用琥珀色台灯阅读(色温1800K),睡前用极光投影营造“自然黄昏”环境。
听觉宁神:α波音乐重塑脑电节律
在“听觉干预”环节,心理辅导教师介绍了特定频率(α波)的音乐对于改善睡眠结构的积极效果。研究实验发现,持续聆听类似溪流声、风吹竹林这样的自然音效,大脑前额叶皮层里的β波(兴奋感)强度会降低,而且能让深度睡眠时才出现的δ波(熟睡期)占的比重上升。
感知焕活:自然场域触发多巴胺释放
针对教师久坐、用脑过度的职业特征,讲座创新提出“户外感知觉整合干预法”。植物神经学研究证实,春日户外赏花时,视觉(花卉色彩饱和度)、嗅觉(花香分子)、触觉(花瓣质感)的多模态刺激可同步激活多巴胺通路。我校正值百花盛开的时节,心理辅导教师建议了玉兰、桃花、樱花等20处最佳疗愈点位,建议教师每日进行10分钟“自然凝视”训练,如远眺花卉轮廓或聚焦花瓣纹理细节,通过五感联动打破焦虑-失眠恶性循环。
本次讲座首次实现了艺术表达与睡眠科学的跨界融合,为教师群体构建了从工作环境到生活场景的睡眠改善闭环。后续心理辅导站将持续追踪参与教师的睡眠质量变化,并计划将多感官干预模式推广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更多人受益于艺术疗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