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作者:杨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不断进行创造式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工作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创造式转化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形式进行转化,使其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产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表达形式。创新性发展指的是在继承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以新的观念、新的手段、新的技术和新的表现形式,融入时代精神,结合现代元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激活更新,使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扩大、完善,从而更具有影响力。
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内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要推陈出新,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陈”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创造符合新时代的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新”致力于创新性发展,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提炼,为时代带来新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推陈”旨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到极致,它不仅仅是一种继承,还要通过创造符合时代的新的形式将其精华融入当下的社会环境,更加贴近大众的口味和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则重在“出新”,重点强调的是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思想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简而言之,创造式转化重在如何以今天的角度来阐释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重在如何用传统文化的创新内涵解决现实问题。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式转化就要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时代潮流,用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式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传播工作。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要大力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分散在各处的历史遗迹,以及记录在古籍中的文字重现生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及艺术化呈现,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延续中华文脉。做好创新性发展,则要不断补充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与时俱进,适应当今时代要求,解决当今时代问题。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式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精华,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世界大同等思想,将这些价值观念赋予现代内涵并与符合时代的传播形式相结合,成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重要依据。
中华优秀文化“两创”工作的实践路径
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工作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精神核心,不断传承和弘扬。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中坚持守正创新,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中国共产党既是承续中华文明的使命所系,又是激活中华古老文明内在价值的再造者,既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引领与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工作全程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坚守中华民族立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种深刻的、持久的、具有根源性的文化,它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貌、民族品质和民族精神,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坚定信念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全民族对共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可会形成强大的团结一致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的动力来源,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我们应该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现代思想与其相结合,以此来构建一种新的中国精神,以及一种更加强大的中国担当,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为世界发展贡献出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同时,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实现“两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只有植根于中华文明,从中汲取丰富营养,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才能在现实中扎根于中国大地,从而获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新的生机活力。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赋予中华文明以活的灵魂,两者相互成就。一方面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能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深植于中国历史及当代。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能够把它们的精华提炼出来,以此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展示出更加可靠、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客观存在的诸多契合点使两者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且可升华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除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两者契合之处外,在更广阔的思想文化层面两者还有不少的融通之处。比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建设大同社会的思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结合,形成小康与共同富裕的理念;知行合一、以知促行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相结合形成重视调查研究的理念等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工作还要注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近代以来,历史的火车头多由工业文明驱动牵引,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后,新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工作,就要注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精神,更是当代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我们追求真理,勇于挑战,勇于创新,勇于担当,勇于开拓,勇于进取。
增强自我批判意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精华是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式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应该具备广阔的视野,海纳百川的态度,故步自封无法建设国际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前提下,保持开放姿态,充分借鉴吸收一切当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如科技科学、权力监督现代文明等,并促进本土化是“两创”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广泛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在交流互鉴之中形成的。它不同于西方中心论及优越论的观点,同时也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步自封,而是更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强调不同形态文明之间的平等分享和交流互鉴。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交流原则,在当今世界仍然被广泛采用,成为人们对待不同文明的重要准则。“各美其美”是对自我文明存在价值的自信与肯定;“美人之美”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族群文化;“美美与共”指的是以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天下大同”指不同文明应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天下趋于大同。不同文明之间应以文化交流为基础,消除文化隔阂,促进文化互鉴,展示中国特色现代文明的价值,共同探索现代文明的发展道路,并与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建设世界文明的大花园。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理解和高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式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在新的起点上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坚持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二次结合,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精神的结合,同时充分吸纳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样我们才能不割裂历史,不僵化保守,尊古而不复古,立破并举,在延续历史中开创未来,把中国从一个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