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校园生态农耕教育丨劳动教育在中江校区生态沃土上根深叶茂
暖阳初升,晨光熹微,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的师生志愿者们正在亲手分装一批生态有机稻米。志愿者们专注认真,因为他们知道,作为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和劳动教育成果的结晶,这批原生态有机纯粹稻米来自中江校区珍稀而古老的古稻田,来自学校师生大半年来躬身劳作的用心,粒粒珍贵。
中午,包装精美的稻米带着阳光的和煦来到全校教职工手中,它承载着收获的喜悦,更寄托着学校发展特色校园生态文化、提升三全育人水平的期盼和信心。
回顾这稻米从土壤改良、插秧播种,到收成包装的全过程,四季轮换,见证着标榜师生在这个劳动实践基地的每一次辛勤劳作,参与其中的师生们感慨良多。近两年,学校充分利用中江校区自然生态优势,为师生躬身大地的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空间,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研学劳动实践基地,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打造特色校园生态文化,推动产教融合的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成为又一“五育并举”的鲜活案例。
在劳动教育中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也是百年来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经验。
农耕文化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创造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组成部分。优秀传统农业文化中的勤劳节约、踏实肯干、不畏艰辛等精神理念,仍是支撑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梦前进的主要精神动力。
一年多以来,学校多次分批组织学生前往中江校区开展农耕体验、研学活动,指导学生在融入地方发展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耳濡目染,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在校内的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中,也设置围绕农耕文化、国学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增长见识、培育乡土情怀,体验劳动的乐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进一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Tips:传统农耕文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启示
应时:农业生产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等条件进行的实践活动,其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特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应时而作是极为重要的实践特性。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 “道法自然”,《礼记·中庸》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庄子·达生》有“天地者,万物之父母”,朱熹也曾提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都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的尊重。而尊重自然,更应顺应自然,俗话有“耽误一节,损失一年”,《吕氏春秋》有“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也有“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这都在警示后人,发展尊重自然,更要顺应自然。
和谐:一方面,在马克思看来,“人和自然不是孤独的个体与外在的自然的纯物质性的关系,也不是基于人的感觉的直观性关系,而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社会性关系,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一种统一。但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深刻揭示了在不发达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背景下,人与自然发展的天然地失衡性。因而我们更需要认知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节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曾引用白居易的一句话,“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节用是一种持家理国的思路,是一种农政之道,也是当代大学生必然需要牢固树立的一种生产观和消费观。荀子就曾指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以及“爱惜民力、珍惜物力”等节用价值的思想;墨子同样强调重视农时, 厉行节约“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论语·述而》也有“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淮南子·主术训》也有“不固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都在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大道曰反”,节用得以固本,节用才能养国。
校园劳动教育和生态农业开发相辅相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中国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给出了时代性科学回答,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深化提高学生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具体表现是帮助学生认识现代农业的特征,理解农业现代化中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把握党领导下劳动教育的基本方针和新立场,新内容,新要求,新标准的发展走向,落实“五育并举”的高职教育理念,寻找解决高职劳动教育改革的“方法论”。
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践基地,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从中江校区的生态劳动基地建设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发展生态农业大大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形式。而另一方面,学校的劳动教育本身,也助力了学校实现生态农业景观的打造。
生态农业景观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同时将无土栽培、植物组培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中,将地域文化应用于农业生态景观设计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最终成为集休闲、娱乐、教育、生态、环保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它保留了传统农业的功能,促进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并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
自然生态是生态农业的基础,尊重生态条件,有利于打造生态农业景观,提升吸引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也曾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
中江校区从“协同、循环、再生”的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出发,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载体,展现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特色校园劳动教育基地。这样的开发定位不但有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 而且增加了生态农业景观设计的文化价值,在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同时,促进了生态农业景观的多样性发展,既践行了可持续发展要求,又能够赋予农业发展新的生命力,推动了农业成果的宣传和普及。
在中江生态校区、劳动教育基地打造过程中,学校多方探求校企合作,校企协同共建共育,通过产教融合为劳动教育创造了真实的素质养成环境。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开发,聚焦“生态”,强化科技支撑,丰富基地功能,打造农事体验新亮点,这样的劳动教育“方法论”构建了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正成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推进“五育并举”教育改革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文部分素材由周文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