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社区育人活动|艺术与设计学院开展大学生课外实践“挑战杯”培训会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学子对“挑战杯”系列竞赛的理解,提升课外实践项目质量与核心竞争力,助力各团队在2026年“小挑”(创新创业类竞赛)中斩获佳绩,10月22日,艺术与设计学院分团委邀请校团委副书记段显亚开展“挑战杯”课外实践专题培训会。同学们踊跃参与,围绕创业企划书撰写、PPT设计、团队组建等关键环节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

本次培训以“小挑”备赛全流程为主线,重点解析了“创业企划书与团队组建”的底层逻辑。会议指出,团队组建应坚决杜绝“凑人数”现象,严格遵循“能力适配”与“职能全面”两大原则:一方面,应避免吸纳基础技能薄弱的成员,优先考虑参与过SYB培训、能提供规范企划书模板的学生;另一方面,应合理配置关键职能角色,如艺术与设计学院项目可联合管理与数字经济学院财务专业学生,协同破解资金测算等难题。在指导老师配置方面,建议控制在3人以内,重点选择“能发力、不蹭证”的实干型教师,杜绝“挂名不履职”现象。会议还以何孟欣“大挑”参赛经历为例——她曾凭借个人专利作品成功突围,且是唯一严格按要求完善项目材料的选手,其严谨态度为在场学子树立了“按需组队、重质轻量”的实践典范。
针对项目展示的核心载体——PPT,培训会通过正反案例对比,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优化建议。优质PPT应做到“设计简洁、内容聚焦”,色彩使用不超过三种,仅对关键信息进行加粗突出。内容方面需涵盖项目背景、运营模式、财务分析、风险控制等核心模块,并将原始材料由70余页精炼至赛事规定的20页左右,确保“页页有重点,逻辑无断点”。同时,会议指出两大常见误区:一是财务分析仅停留在数据罗列,缺乏成本核算与盈利预测等深度内容;二是创新意义表述空泛,未清晰阐明技术突破、模式创新或场景适配等具体方向。此外,会议特别强调“政策背书”的运用技巧,引用如“XX届XX中全会精神”等可有效提升项目高度,但须紧密贴合项目主题,避免生硬堆砌。
培训会还系统解读了国赛评奖的核心权重,明确将“创新性、可行性、社会价值、团队能力”作为备赛主攻方向,并严肃强调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底线,所有公司信息及项目数据必须做到有据可查,严禁虚构。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会议给出了分层建议:大一学生应夯实论文写作与调研分析等基础能力;大二学生则应尽早确定备赛方向。同时,鼓励团队积极积累专利、竞赛奖项等“硬成果”,增强项目说服力,并通过“风险识别+应对策略”的闭环设计,体现项目的前瞻性与完备性。
下一步,校团委将为重点项目提供“一对一”精细化打磨服务,并定期组织阶段性成果交流,搭建经验共享平台,以全链条、多维度的支持体系,推动我校在“挑战杯”赛事中再创辉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