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news 标榜要闻

案例驱动,双向赋能——艺术与设计学院创新心理辅导模式

2025年9月11日,艺术与设计学院学工办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案例复盘会”正在热烈进行。

学工办管理团队、心理辅导站教师、全体辅导员围坐在一起,正围绕近期学生因人际关系问题产生自伤倾向的案例,用“情绪ABC理论分析”“非暴力沟通”等工具展开研讨。这是学院心理辅导站新学期推行的“每周案例工作坊”常态场景——以学生心理事件为切入点,通过艺术疗愈工具赋能教师,实现“学生心理成长”与“教师能力提升”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高敏感、低龄化、强隐蔽”特征,艺术类学生更因创作压力大、情感表达细腻,成为心理干预的重点群体。“过去我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常陷入‘救火式干预’的困境:学生出现异常后,教师凭经验疏导,但缺乏系统的心理甄别工具;干预后效果评估依赖主观判断,难以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学院党总支书记、心理辅导站负责人陶磊坦言,“更关键的是,长期高负荷的学生工作也让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抗压能力亟待提升。”

本学期伊始,学院党总支将“心理辅导能力提升”列为重点工作,经过近半年调研论证,推出“每周案例工作坊”创新模式:以学生真实心理事件为“活教材”,每周学工例会固定开展研讨活动,通过“案例呈现—专业解码—策略共创—反思提升”四步流程,推动教师从“心理事件旁观者”转变为“心理成长陪伴者”。

“以前处理学生心理相关问题,我常因焦虑失眠;现在学会用‘系统化的心理问题处理流程’梳理自己的压力,反而能更冷静地应对。”学院某辅导员心态的转变,是工作坊“教师赋能”成效的缩影。针对辅导员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高压力、高消耗问题,工作坊专门设置“教师心理成长模块”,通过“压力可视化色彩定位”(如用不同颜色标注压力等级、绘制压力分布图等艺术化方式),帮助教师将自身压力转化为艺术创作,实现“助人者先自助”。

教师抗压能力的提升,直接反哺学生心理辅导效能。今年9月开学季,尽管学院新生群体心理问题初筛率较去年上升23%(反映心理问题早期识别覆盖更全面),但辅导员团队依托”心理状态精准识别”、”应急心理支持技能”等专业工具,通过系统评估学生情绪表征、认知模式及行为线索,将抽象的心理困扰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干预方案;同时结合艺术疗愈载体(如情绪可视化图谱、压力具象化雕塑等)引导学生觉察内在需求,帮助其建立”问题定位-资源挖掘-行动规划”的自助逻辑链。数据显示,学生心理问题自助能力(如情绪调节、压力应对技巧运用)与主动求助意识(如及时联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形成”教师专业支持-学生主动成长”的双向促进模式。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单一干预”到”系统培育”,艺术与设计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创新实践,不仅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精准防御-动态支持-长效滋养”多维防线,更开辟了一条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校教师心理素养提升路径——这条路径既非简单的技能叠加,亦非泛化的经验借鉴,而是通过”案例驱动+艺术疗愈”的独特范式,实现了心理问题早期识别精准度与教师自我成长内驱力的双向突破。正如参与工作坊的教师们深刻体悟的那句话:”当我们以科学量表洞察学生心理图谱,以艺术媒介解码情绪密码,以成长型思维反观自我边界,每一次心理事件的化解,都是专业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交响共鸣,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照亮与唤醒的深层对话。”

 

首页 联系咨询 带图分享 标榜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