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行以“解码汉字精意,增强文化自信”为题的“大思政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探索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师生的“四个自信”,5月21日上午,学校党委邀请德阳市江奎艺术博物馆馆长、绵竹书画院院长、绵竹市古文化传承研究会会长江绪奎,在小剧场以“解码汉字精意,增强文化自信”为题作了“大思政课”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孙启平主持,学生代表、辅导员代表、思政课教师、中文系教师共300余人聆听讲座。
江馆长带领师生一起回顾了林语堂发明汉字打印机、王永民“五笔字型”输入法、王选激光照排技术等关键突破,指出汉字在AI时代的独特优势。讲到了鲁迅笔下“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的汉字三美,重点解析了“中”“华”“国”“人”等汉字的造字密码、“教”“育”“德”“孝”等字的构型折射出的中华文化价值内涵。他强调,从甲骨文的“德”到金文加“心”,从“美”字见证母系社会审美,到“福”字的礼仪传承,汉字始终是中华文明的基因载体,要深刻理解汉字的造字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做有道德有文化的中国人。讲座期间江馆长还通过提问和动作方式与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
为时两个小时的教学师生们听得认真、专注,课后,他们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畅谈感想和体会,并纷纷表示将坚定文化自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人文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2405班学生宋禹洁:江老师通过剖析汉字的演变与结构,展现其蕴含的古人智慧与文化基因。一横一竖皆故事,一撇一捺尽传承。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汉字是文化的根脉,今后我将深入探寻汉字魅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人文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2301班学生包佳鑫:聆听解码汉字精意讲座,仿若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从甲骨刻痕到简帛墨韵,汉字以独特的象形、会意之美,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生活印记。它不仅是交流符号,更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管理与数字经济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2405级学生何雨洁:江老师通过系统解析汉字字形演变与构字逻辑,揭示其蕴含的文化密码与哲学智慧。展现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活化石的独特魅力,及其承载的千年智慧与民族精神。讲座以形意相生的文字美学为切入点,深化传统文化认知,唤起汉语自豪感,夯实文化自信根基。这场思政课既是一堂生动的文化思政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寻根之旅,令人获益匪浅。
管理与数字经济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2405级学生李佳欣:这次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汉字作为中华文明基因的价值。江老师通过解析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历程,揭示出汉字结构中蕴藏的造字智慧与文化密码。这些横竖撇捺不仅是记录符号,更是承载着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载体,见证着先民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体系。此次学习深化了我对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坚定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今后将致力于在汉字研习中汲取文化养分,助力传统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本次讲座通过历史钩沉和现代视角的交织,让师生深刻感悟了汉字“一笔一世界,一字以乾坤”的魅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和“大思政课”建设,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