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6米!我校学子陈华锦无氧登顶慕士塔格峰,用脚步丈量青春高度
8月3日上午8时03分,北京时间的指针刚划过清晨,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的峰顶传来捷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1901班陈华锦同学,这位来自四川西昌的青年,成功实现无氧登顶!这座被称为“冰山之父”的极高山峰,此刻终于印下属于标榜学子的足迹。
△我校学子陈华锦登顶新疆慕士塔格峰
01 “冰山之父”的考验
无氧攀登的硬核挑战
慕士塔格峰的威名,藏在终年不化的冰川与呼啸的山风里。7546米的海拔,意味着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的40%,零下30℃的低温与随时可能降临的暴风雪,让它成为全球登山者敬畏的“试金石”。而“无氧攀登”——不依赖氧气瓶辅助,仅凭身体机能与意志对抗极端环境,则是对挑战者体能、技术与心理的终极考验。
“从海拔69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时,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陈华锦在登顶后通过卫星电话传来的声音带着喘息,却难掩激动,“风把冰粒打在脸上像针扎,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再往上挪一米。”
02 校园里的“蓄力者”
从操场到雪山的积淀
这份“挪一米”的韧劲,早在校园里就埋下了种子。
2019年秋,初入标榜的陈华锦在专业课上观看《绝命海拔》片段时,被8848米的雪山壮阔深深触动。“原来山可以高到穿破云层,原来人可以走到那样的地方。”从那天起,艰苦的训练成了日常——晨曦初露时,他已在操场奔跑;暮色四合后,攀岩实训的岩壁上仍留着他反复练习的鞋印,磨破的手套、浸透汗水的训练服,记录着少年将热爱刻进日常的执着。
他的成长,更离不开我校专业教师、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资深教练刘军的悉心栽培。刘军将十年登山经验拆成“密码”:首次野外拉练就让他背负超出体能极限10%的装备,直言“山不会因哀求降低高度”;在海拔4800米垭口,当陈华锦面罩结冰、几乎窒息时,递来的纸条“临界点是成长的起跑线”,成了他咬牙坚持的动力。刘军老师的“三维训练法”(体能、心理、技术)更让他蜕变:凌晨负重跑锤炼耐力,低温适应训练打磨意志,模拟雪崩应急演练强化反应——“每一次手把手校准冰镐角度,都在教我‘结组协作是生命契约’。”
在校期间,我校“体育运营与管理(户外运动)人才培养计划”为他搭起成长阶梯:攀岩实训的精准训练与四姑娘山、乌库楚(5526米)等5000米级山峰的实地拉练结合,让运动科学在山野落地;校企合作的专业装备支持、周末登山拉练、创新的“山野实践学分”机制,更让他的热爱有了扎根的土壤。“他总追着问‘无氧状态下心率阈值怎么调’,把《运动生理学》里的知识点搬到雪山上验证。”学院老师记得,陈华锦的储物柜上贴满训练计划,旁边写着“慕士塔格,2025”。
03 征途上的“攀登者”
在极限处守住初心
为了这一天,陈华锦用两年时间铺就征途,两年的时间铺就技术攀登的进阶之路。他的攀登日志里,每座山都标记着不同的技术指标——冰雪坡行进效率、结组交替保护时长、混合地形通过速度,这些数据见证着他从常规登山者向阿尔卑斯式攀登者的蜕变,从5000米级的雪宝顶(5588米)、那玛峰(5588米),到6000米级的玉珠峰(6178米)、中山峰(6886米),再到7000米级的穷母岗日(7048米),每座山都是他的“训练场”。提前一周进新疆喀什适应性训练,每天背20公斤负重徒步15公里;学习冰川裂缝救援,在模拟冰洞里反复练绳结;甚至自学气象知识,对着卫星云图预判窗口期——“无氧攀登不是冒险,是科学规划后的坚持。”他朋友圈里,帐篷里摊开的专业课本与补给计划笔记本,藏着最扎实的准备。
最艰难的时刻在海拔7300米。暴风雪突至,能见度不足5米,护目镜结了层薄冰。“当时真的想过放弃,”陈华锦说,“但突然想起刘老师的话‘敬畏自然,超越自我’,就用冻僵的手指擦掉冰,跟着手杖节奏调整呼吸。”
04 不止于峰顶
攀登精神里的育人答卷
“站在峰顶时,最先想起的不是云海,是校园攀岩墙上‘更高、更快、更强’的标语。”陈华锦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带着少年人的赤诚,“标榜教会我的,从来不是‘一定要征服哪座山’,而是‘无论面对什么山,都敢迈出第一步’。”
这一步,是体育与旅游学院“以体铸魂”理念的生动注脚——从课堂上的专业深耕,到教练的悉心指导,再到实践平台的托举,我们始终为学子搭建“敢想、敢试、敢突破”的舞台。正如体育与旅游学院王磊义院长在祝贺信中所说:“陈华锦的登顶,是个人的胜利,更是标榜学子‘勇攀高峰’精神的缩影。”

此刻,慕士塔格峰的雪仍在飘落,但属于陈华锦的攀登还未结束。而在校园的操场、实训室里,更多标榜学子正在出发——他们或许不会登上雪山,但那份“不畏惧起点,敢挑战顶点”的勇气,终将让他们在各自的赛道上,抵达属于自己的“7546米”。
祝贺陈华锦!愿每一位标榜人,都能以初心为镐,以坚持为绳,在青春的征途上,步履不停,向光而行!